中控锁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中控锁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务实作风如何落地生根-【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21:56:09 阅读: 来源:中控锁厂家

中国江西网讯(本报记者 杨 静 卞 晔)“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各级扶贫干部作风实不实、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着能否打好脱贫攻坚战。

这些年来,广大基层扶贫干部扎根农村、心系群众、实干苦干,努力当好贫困群众脱贫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仍不同程度存在作风不实问题。

我省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聚焦工作作风不实抓治理。行动开展以来,各地采取了哪些举措?扶贫干部作风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效果?7月上旬,记者随机到吉安市永丰县、萍乡市安源区进行了采访。

“问责之剑”高悬――

倒逼干部担当实干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链条长,一个环节把关不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永丰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近2000家家庭农场,产业扶贫基础雄厚,但该县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的成绩不太理想。“问题的根源在作风不细不实。”永丰县委书记钟义山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

永丰县迅速调整工作思路。“必须找到撬动干部扶贫积极性的支点,通过精准化问责、追责,杜绝各类履职不力现象,倒逼广大扶贫干部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中。”钟义山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开展以来,永丰县一系列铁腕举措,招招击中要害。5月28日,该县出台督察问责实施办法,聚焦干部作风“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问责,督促驻村干部、基层组织、挂联单位主动扛起脱贫职责。次日起,由县纪委监委牵头成立的4个督察问责工作组,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期”“点穴”等方式,对全县各乡镇和职能部门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巡查,重点督察基层基础工作、政策措施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作风建设、贫困户内生动力等6方面共23条内容。督察组发现问题并反馈后,第一次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对乡镇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第二次整改依旧不到位,乡镇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予以免职降职,相关责任人调离工作岗位,对驻村第一书记实行召回机制。

永丰县佐龙乡浪田村第一书记李某就是被通报并诫勉谈话的对象之一。督察中发现,该村一贫困户的孙女就读于某职业技术学校,却未申领中等职业教育扶贫补助。督察组发出整改通报,半个月后“回头看”,问题仍存在。

“一天到晚忙,怎么还被通报批评了?”李某起初觉得委屈,随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不足。他来到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情况,并在一周内走完补助申领所有程序。如今,他的驻村时间从原先的每周2天增加到4天以上,且坚持上门入户。入户,让李某理解了什么是“绣花功夫”,他说:“原来主要关注‘面’,现在越来越多考虑每个‘点’。只有每项工作做扎实,群众才能满意。”

“谁督察、谁负责、谁担责”,永丰县规定,在上级各项督察、检查、验收中查出了问题而督察组事先已抽查未发现该问题的,对督察组成员进行诫勉谈话,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我们就是要让督察组抛开面子、敢抓敢管,揭短亮丑、敢于碰硬,让督察长出‘牙齿’。”钟义山说。短短两个月内,永丰县5个驻村工作队、7名第一书记和12名帮扶干部、6个单位因脱贫攻坚工作作风不实被通报批评;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违纪案件27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人,24名党员干部被严肃问责。

在萍乡市安源区,“问责之剑”高高悬起。在去年的巡查中,检查组发现少数帮扶干部的扶贫手册上,帮扶记录一栏记录非常简单。“这源于一些扶贫干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安源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直言,有的扶贫干部驻村时间少;有的地方人在位、思想不到位;还有的挂联单位派出的不是精兵强将。

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开展以来,安源区委主要领导不提前打招呼,不事先定路线,每周至少一次直接进村暗访,到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家中进行“家访式调研”,让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基层干部“直冒冷汗”。该区还通过大数据,让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无处遁形。在每周的巡查通报里,有各类不同内容的柱状图、饼状图。问题集中在哪些部门、哪些方面,是履职不到位还是办事能力存在短板,哪些是整改的重点,一目了然。安源区扶贫办专题分析共性问题,发出整改督办函,及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到位,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达标不放过、群众对整改不满意不放过”。

失责必问已成常态。不仅要问责干部,同时要问责班子;不仅要问责第一书记,派出单位的领导也要“挨板子”。扶贫攻坚的责任,就这样通过问责,在安源区层层传导、压实。“夏季整改”行动以来,全区处理34起涉及40人和1个党组织,其中党纪处分2人,诫勉谈话5人,通报批评4人,责令作书面检查2人和1个党组织,提醒谈话27人。

“问责的震慑力,实实在在。”安源区扶贫办业务指导股股长周春是巡查组成员。他告诉记者,实行问责机制后,干部作风转变特别明显,站在门口跟村民聊完就走的少了,搬来板凳坐下来仔细记录的多了,大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给群众讲政策、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上,真正沉下身子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缺什么、补什么――

补齐脱贫攻坚能力短板

务实不仅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能力。实际上,一些干部也在努力抓扶贫工作,只是没抓到点子上。

安源区把部分扶贫干部的能力短板归集于“三不”:不清楚扶贫对象需求,不清楚帮扶区域核心资源,不清楚最适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工作机制。为解决这“三不”问题,安源区“对症下药”想了不少办法。

补齐能力短板,对象精准、底数精准、需求精准是基础。“周六扶贫日”主题,便是安源区为摸清底数开出的一剂“药方”。今年5月,该区出台帮扶干部“周六扶贫日”工作制度,由挂镇街县级干部对所挂镇街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挂村县级干部对整村脱贫质量负全责,督促所有科级帮扶干部,每周六主动入户开展帮扶,做到“两走进”“两送到”“两帮助”(走进贫困户家中、走进贫困户心中,送扶贫政策到户、送扶贫措施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为增强帮扶的针对性,每个“周六扶贫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化为数十个知识点,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帮助每一位帮扶干部及时寻找盲点,查缺补漏,切实保障贫困户政策享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干部沉下去,民情浮上来。在永丰县,为期半个月的“进村入户访贫解忧万名干部大走访”活动,将全县223个行政村、96871户农户划分为若干网格,干部一头“扎”进网格,了解贫困地区存在哪些发展难题、贫困群众面临哪些现实问题,对照群众愿望找误区、找标杆、找路径、找短板。

提升脱贫攻坚能力,还要政策清、任务明,精准培训是抓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的扶贫干部培训形式层出不穷,既连“天线”,又接“地气”:有的邀请省市扶贫办领导、专家,就中央和省精准脱贫工作的相关要求、工作方法、注意事项进行专题讲解;有的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脱贫工作进行案例教学,解疑释惑;有的派出业务骨干,依托农民夜校等平台,将教育培训覆盖至脱贫攻坚的“神经末梢”……

“都是同样的资源禀赋,为什么别的县干得这么好?”5月以来,永丰县几乎每两个星期就组织一次现场学习,由分管扶贫工作的党政领导带队,到万安、于都、峡江、永新等扶贫先进县学习。致力于培养一批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能人,永丰县组织党的十九大代表钟光平等12位脱贫攻坚先进人物,深入全县21个乡镇宣讲扶贫政策和产业带动脱贫的经验。为提高扶贫干部的政策知晓率,该县还组织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闭卷考试,内容涵盖贫困户纳入程序及退出程序,以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等内容。

永丰县扶贫办主任王元仟说,要努力在扶贫干部中实现三个“一口清”,即对主要政策“一口清”,对脱贫标准“一口清”,对各项任务“一口清”,提高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力。

永丰县团委副书记张之桦说:“我们学优争先的氛围很浓厚。政策人人学、业务个个考、现场村村看、能人天天说,干部干事的方法多了,能力强了,干劲也足了。”

想干就有舞台――

正向激励让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

让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脱贫攻坚主战场当成检验、发现优秀干部的第一线。记者采访所到之处,党政主要领导都强调正向激励的作用――大力选拔担当实干者,引导扶贫干部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

7月3日一早,安源区青山镇乌石村第一书记朱琪就来到贫困户黄仕芳家中,张罗着给轮椅上的“干女儿”黄仕芳相亲。两个月前,朱琪通过微信朋友圈募捐,让下肢残疾的黄仕芳坐上了电动轮椅。尽管相亲双方没看对眼,但黄仕芳一家和朱琪却有聊不完的话。黄仕芳告诉记者,从2015年被派驻乌石村做第一书记,朱琪和村里贫困户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日常走访,瘫痪老人床边异味再大,也照样坐得住;板凳上有灰,也能坐得下;边帮干农活,边把政策“掰开揉碎”地讲,每句话都能说到人心里去。在今年6月的人事选拔中,朱琪从副科级被提拔为正科级。

在安源区,因扶贫工作出色而得到提拔的干部并不止朱琪一人。最近,安源区就一次性提拔重用了5名驻村第一书记。

“现在有了‘日志式’管理,把工作晒出来,谁干事、谁偷懒一目了然。”安源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完备、客观的考评机制支持下,“凭绩提人”成了选人用人的“指挥棒”。今年5月以来,有15名后备干部报名,主动要求到基层扎根扶贫,全区结对帮扶的副科级以上干部821人,后备干部151人。

在永丰县,新近出台的《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发现和选拔使用干部试行办法》,把“软约束”变成“硬规范”,明确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第一书记。根据该办法,组织部门成立专项考察组,不定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及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组织召开民主测评会,对干部在推动脱贫攻坚中的履职情况、工作作风等进行评价。同时,将脱贫攻坚一线跟踪考察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跟踪管理的重要依据。比工作实效、比扶贫进度、比群众满意度,衡量干部的标杆重心突出,为脱贫攻坚营造了“只要想干,就有舞台;只要敢干,就有支撑;只要干成,就有奖励”的干事创业氛围。

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中,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正向激励机制,树立旗帜,明确方向,表明态度,引导扶贫干部有所作为。干部的政绩观、精气神,也在“实”中生动展现。

被派到安源区五陂镇长潭村时,胡春桃已年过40,属“大龄”第一书记。任职期三年将满,他要求接着再干。“47户贫困户还没有完全脱贫,我心里放不下。新上的扶贫项目刚启动,担心换了人接不上茬。”

在采访中,不少后备干部流露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们说:“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只有不给自己留后路,工作才会有出路。”

“乡里和村里的干部经常到大棚里来,看长势,送技术,问销路。”在永丰县八江乡江浍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贫困户刘莲英对记者感叹:“现在的干部真实在、真周到。”

在广袤的赣鄱大地上,务实作风正在生根落地,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正在成长。

★专家点评★

陈胜东(江西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打硬仗,作风要硬朗;脱贫攻坚,作风要先攻坚。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如同登山,攀之愈高,行之愈难。任何形式主义的作风、搞花架子的行为、敷衍塞责的心态、得过且过的懈怠,都会阻挡“攀登”的脚步。脱贫攻坚,绝不能“拖”在干部作风上。

在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中,必须“刀刃向内”,切实解决干部的作风、感情、能力问题,用严明纪律促进作风转变,用严肃考评推动作风转变,用激励机制引导作风转变,把脱贫攻坚效果与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挂起钩来,谁下了苦功、做了细活、干了实事,就旗帜鲜明地表彰重用谁,谁干不好就严肃问责,以此推动广大扶贫干部以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久久为功的作风韧劲、精细精准的“绣花”功夫,确保全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群众感言★

吴永昌(安源区高坑镇楠木村贫困户):我今年80岁了,没想到一把年纪了,家里的老屋还能免费重新翻修,党和政府对我们贫困户的政策真是好,干部的作风也好!扶贫工作组一进村就来了解我家的情况。得知我家房子漏水、积水的情况后,镇村干部都很重视,到我家来看过好几次,而且马上就办,大热天就开工了。按进度,这个月底就能竣工,我很满足。

钟河生(永丰县佐龙乡浪田村贫困户):扶贫干部的作风确实越来越好,村干部时常会上门来宣讲政策,帮我出主意、想办法。我现在每天除了干农活,还是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每月有固定收入。现在有这么多的好政策,还有这么多干部对我进行帮扶,我想,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早日脱贫。

★基层声音★

脱贫攻坚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何勋(安源区高杭镇楠木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是检验干部作风、能力的“试金石”。在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前,我们干部不仅要清正廉洁不出事,更要全力以赴办好事。在当前扶贫形势下,不能满足于开个会、完善个材料,而是要进一步研究具体的措施,一个个环节去跟踪,一个个节点去督促,苦干加巧干,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好。

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学到本领

黄启明(永丰县石马镇院前村第一书记):下了基层,才真正感到基层培养人、锻炼人、检验人。实践告诉我,谁能吃苦、谁不怕困难、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学到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在机关练不成的本领。今后,不论在哪条战线上战斗、在哪个岗位上工作,这段扶贫工作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让我终生受益。

★记者建言★

选派第一书记不能“派而不管”

杨静(江西日报记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选派第一书记人选时,一些部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将一些不懂农村常识、不会群众语言、不善于抓基层工作的干部派驻到贫困村,舍不得派优秀骨干;有的派而不管,干部派出去后就不闻不问。记者建议,强化对派出单位的监督问责,促使其树立“红线”意识,加强对第一书记日常履职的督促管理,使之在其位谋其政,坚决杜绝“不作为、懒作为”等作风问题。

加强干部培训考核

卞晔(江西日报记者):在扶贫领域,如果不能将一系列帮扶政策落实下去,再好的政策也是枉然。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帮扶干部对新政策、新标准不熟悉、弄不懂,导致贫困户该受益时没受益。建议省级层面增强相关帮扶政策的操作性,做好政策解读,同时加强对各级帮扶干部的培训,定期开展帮扶经验宣传和交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专利产品

古装

夹芯板价格

耐酸瓷板

900水泥支撑